「电影 孔雀」 - 电影孔雀深度解析

娱乐04204

《孔雀》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电影主旨:
看《孔雀》是在春天,本该大地解冻,春暖花开。可我们的城市仍阴沉,潮气很重。看完类似这样关于命运,人生的故事,我就特别感觉到沉沉的累,那一刻,感觉戏里戏外的人都是那样的相似。个人的力量相对于社会的卑微,梦想和希望再好,都容不得残酷的车轮来回不断地碾压。
[被屏蔽广告]
《孔雀》围绕着一个常见的伟大主题——天真最终成长,用反复咏叹的手法表现家族沉重命运,3个儿女分3段,采用回忆倒叙,通过小弟的话外音串联。影片使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愤懑与不安。而它自己很安静,又有些执拗。电影讲着世间片段的人事,有关于我们并不时时照面而从未丢掉的自己,有关于我们所来自的地方和我们其实依然向往的地方。一边朴素平淡、精美诗意,一边与我们内心的种种隐痛遥遥相唤,窃窃私语。
《孔雀》中,一些场景很容易就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重于抒情,以简洁而有表现力的日常场景表现人物内心或时代氛围,有的唯美精致,更注重画面效果,色彩、形态美得有些出人意料。
而就是在这些场景中,隐痛和不安似乎也轻声地站在一边。姐姐低头摆弄自己的风琴,这样拉,那样弹,一边轻轻摆着身体。她也许弹得不是太好,也许她也不是那么热爱音乐或琴,她的神情不是全神贯注的,而她喜悦,她又如此年轻。这轻盈、流动、喜乐而并不需要完美的音符就是她青春的生命。
她旁边是一壶正在烧开的水。水已经叫了好一会儿了,她也看见了,但她没有理它,看着它开了也不动。这个瞬间的时间是不可能长的,而镜头处理得很缓慢。我们的隐约的不安,也因此一点点积累在这几秒钟的精美诗意之间。
姐姐是个有梦,做梦的人。她会自己用旧布拼缝成一个手工降落伞,用自行车带着在街道上“飞”。年轻的姑娘都不会不美,即使是那个一片灰蓝的时代。白衬衣蓝裤子的年轻姑娘扬起白色的风帆,好像一个精灵那么美。
而这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小城镇的街道上!《孔雀》中的唯美、朴素之后,似乎都有这样一双眼睛,担忧、疼痛。这些“唯美”、“朴素”的另一端,是一些不动声色的残酷。傻子哥被众人在雨中殴打,软弱的弟弟终于在沉默中冲进人群,而他却不是拨开众人,保护哥哥,或者向大家解释,如我们想的那样,而是用哥哥专门给他送来的雨伞的伞尖刺向哥哥,很用力地几下。
电影画面在这个瞬间停住了,只有弟弟的表情,没有周围人的,和雨中地上哥哥的情态。这样的场面不能不是残忍的,而电影镜头适可而止,在更多的宣泄可能涌出的关头及时收住。如此的颇有震撼力的片段很多。
《孔雀》记事方式基本是以片段情节、场景表现人物与时代,着意于各个片段的表现力。依我看,《孔雀》在表现本身可能相当残酷的情景时,似乎又有一种清淡的安静,在给所有这些一种保护。这样的维护不能不说是有问题的,却更是有意义的。
姐姐和弟弟年少,无知又有知,他们想用母亲买来药老鼠的药水毒死博得父母更多疼爱的哥哥。这好像不太正常而其实也挺正常。结果当然是事情被打断了而没有真正的发生。
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法是让家里的养了一些时候的大白鹅来尝尝这个药水,让孩子看到,这会是什么情况。大白鹅伸着长长的脖子,扭动着,前前后后,挣扎着死去。画面在鹅的挣扎,母亲无声的啜泣中停下来,结束了。没有在残酷的场景中多做渲染,也没有给直接抒情留下余地。它在最残酷的一刻稍前一些的时候及时收住,然后轻轻走开。
在我看来,《孔雀》中的“唯美”、“朴素”、“冷静”无不受到流行的表现方式的影响。而电影是不会被时代的主流观念完全覆盖。《孔雀》讲的故事是一个中国式的故事。它的冷酷与温情,揭露与掩盖无不具有电影中时代的特点,甚至不止那个时代的深刻印记。
妈妈的十几块钱丢了,在那时候是不少,但这个家也不是贫困到了没有这些钱大家都要活不下去的地步。而妈妈是如此自责,觉得自己不是个过失,而是个罪人,而且这样的罪是不可饶恕,无法弥补的。
爸爸发现小儿子在本子上画裸女像,他自然地对着大门,向外,大声宣布自己的儿子是流氓。这是时代让他说的话,那样的时代使人确实觉得这是奇耻大辱的罪恶。这又已经真正变成了他自己的话,没有人知道,没有人逼迫他,他就向着大门外这么说,个人把自己放在公众的审判台上,在责难、问罪与耻辱中,他有罪了,耻辱了,而他似乎因此得到依靠和安全。
姐姐的不择手段是不能在时代的残酷竞争中胜出的“恶”。她想当兵,也想走走关系,而实际上是,比她更会走关系的人获得了她想要的东西。她受到时代之恶的影响,而她只能在自己身上或者比自己更弱者身上复制这个结构,宣泄这种影响。
《孔雀》之所以说是个中国的故事,是因为人物与故事之中的种种压抑与那个时代分不开。而其中人物面对这些事实的方式则来源更为悠远。被侮辱与损害,将世界与心灵收束,近代中国与中国人一直在重复这个过程。人们小心谨慎的生存在他的时代里。
不幸的根源不在于事件,而在于他们的思想。当影片接近尾声的时候,故事最震撼的场景出现了,姐姐和弟弟去买西红柿,姐姐遇到曾经英姿勃发的军官,如今被生活磨得和身边的男人一样猥琐平凡。
她终于崩溃,一手遮着脸,无声地痛哭起来,脸严重地扭曲了,那无声里爆发出蓄积多年的苦痛和无力的绝望,心死得要彻底。这种悲恸欲绝的哭声有将魂魄刺出血的力量,一直传到今天。

电影《孔雀》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导演想说明什么问题呢_百度知 ...

寂寞的《孔雀》,落寞的人生
今年一月十五号在北京看完《孔雀》的提前试映后我就把这部电影排在了2005年我看过的最好的国产电影的位置上,我想今年不会有一部国产电影会像《孔雀》那样打动我了。当时我就特别想让我的母亲在电影院的大荧幕上看一看这部片子,作为片中主人公的同龄人,她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应该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今天在星辰影都的奥斯卡厅圆了这个心愿。
同样是70年代到八十年代的时代背景,同样典型的中国北方小城,同样的残酷的青春与成长,甚至是同样的中景和长镜头运用,让我不自觉的把顾长卫的这部《孔雀》与曾经带给我同样震撼的贾樟柯作品《站台》相比较,虽然与《站台》相比,顾长卫此片的一千五百万的投资可以称得上是天文数字了,而《站台》略显粗糙的影像品质更像一部勇气十足的实验作品,但让我钦佩和激动不已的是在这个喧嚣与浮躁的时代还有像贾樟柯与顾长卫这样的电影人在执着的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念,拍摄出这种以真诚的态度去捕捉中国社会发展和普通人生活成长经历的影片,为自己,为那个时代,为在那个时代生活过的人们做一个记录。
每个人的人生都像是被关在笼子里的孔雀一样,被观赏的同时也在观赏着别人,但真正的繁华和热闹美丽与哀愁往往在这个过程中被无意中错过。蓦然回首,一切经历浮华也好落寞也罢,都已成过往烟云,不堪回首。就如同张爱玲在小说中写到看老照片时的感觉——‘照片这东西不过是生命的碎壳;纷纷的岁月已过去,瓜子仁一粒粒咽了下去,滋味各人自己知道,留给大家看的惟有那满地狼藉的黑白的瓜子壳。’剧情不介绍了,免得扫没有看过这部片子碟友的雅兴,说说几个特别打动我的镜头。
一、安静慵懒的夏日午后的安阳街头,提着菜篮子的家庭妇女三三俩俩的走着,突然音乐渐渐响起,梦想着当伞兵的姐姐——一个清教徒般的理想主义者起着一辆二八车出现在街头,车后面绑着一副自制的降落伞,随风扬起的降落伞在单调简陋的安阳街头显得那么咋眼,姐姐的这一超现实主义的举动给这部平实内敛的片子带来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但那音乐和鲜艳的降落伞美的让人心碎;
二、一家人在院子里打蜂窝煤,突然一场暴雨不期而至,全家眼睁睁的看着打好的煤饼和还没来得及处理的煤面被雨水冲走,人生的苍凉与无奈,在那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一如片中的那场大雨;
三、母亲当着全家人的面将弟弟买来的毒鼠药放到水杯中,然后把哥哥养的鹅抓来试验,以示自己知道弟弟因嫌弃弱智的哥哥和妒忌父母对哥哥的宠爱企图毒死哥哥的事情,那只中毒的鹅剧烈的抽搐着,伴随着母亲同样因痛苦而痛哭和抽搐脸,还有全家人的惊怖眼神,以近乎凝滞的慢镜和哀惋伤感的音乐表现出来,让人体会到平静的生活表面下的残酷和暗流汹涌;
四、姐姐在街上看到当年那个曾经意气风发英姿飒爽的年轻军人,斯时他已是英雄末路被生活磨砺成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姐姐上前对他说‘我刚刚还跟我弟弟说,你会一生一世永远爱我。’那汉子被姐姐的话惊的愣住了,咽下口中的包子诧异的问道:‘您贵姓?’姐姐微笑着离去,不久在卖西红柿菜摊上掩面痛哭,张静初的表演太精彩了,那个痛哭的表情是那样的美丽与残酷,深深的打动了我;
五、寒冬,冷清的动物园内,孔雀在高家兄妹三人的三个家庭分别走过后寂寞的在空无一人的动物园中展开美丽的雀屏,而观众长时间看到的是孔雀的臀部,直到最后才转过身来让人们看到了它那身美丽的羽毛。
被称为文痞的王朔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孔雀开屏很漂亮,但转过去就是屁眼儿了!’人生也大抵如此。
----------------------------------------------------
《孔雀》开屏 崩溃后的灿烂瞬间
如果你认为,所有回忆中的年少时光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那请一定不要看《孔雀》——因为这里没有初生之犊打架闹事的汗味、没有男孩们拿避孕套儿戏的暧昧、也没有不识愁滋味的嘻笑怒骂,有的只是暗藏在心中已不敢提起的儿时之梦,还有那最初的爱情。
所以,当看到影片里的姐姐(张静初饰)骑着自行车牵着烂掉的降落伞肆意大笑的时候,你知道天空中飞翔的正是属于我们的爱与梦想。也许,它不会降落,甚至坠毁,但是,当它在我们头顶上飞翔的时候,是那么的美丽,美丽得足以用一生的时间去怀念。
我不想随便用“破灭的梦想”几个字去形容这部电影,即使姐姐失却了难以忘记的初恋,哥哥�(冯瓅饰) 娶了个瘸子,弟弟(吕玉来饰)变成了吃软饭的痞子,但影片最后孔雀开屏那一幕似乎在告诉我们,也许生活逐渐离童年时的理想越来越远,它的背后却有一道永远存在的色彩。正如我们都知道孔雀会开屏,却不代表每一次都看到它灿烂开放的瞬间,只在蓦然回首的时候,才发现来路上闪过的一道彩虹。
三段式的叙述把上世纪70年代末生活在鹤阳市的三兄妹的故事缓缓道来。作为女性代表的姐姐的故事几乎占了影片接近一半的时间,也是最为落寞的一部分。也许这跟女人天生就是不实际的梦想者不无关系,而姐姐的落寞更与她的执着紧紧相连。穿着白衬衣黑裙子的张静初朴素地一尘不染,脸上有一股没有停止过的倔强。那个睡在天台做梦,幻想自己成为伞兵,并把最初的爱献给了身着军装男子的女孩,纯朴得离人世似乎都有点远了。要不她怎么会只因为飞下的降落伞和一身的军装就把一生爱情给了不知姓名的人,要不她怎么会为了未能实现当伞兵的梦想而几乎弃生。与十年前《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嚣张不同,姐姐静得就像一杯水,心事压在杯子底下只见水影不见动静,内心的每一个起伏只能从她沉默的反抗中瞥见一丝踪影。为了梦想,再沉静的人也有疯狂的时候,我们看到了姐姐骑着自行车放飞那个自制的降落伞的一幕,这是她人生中最畅快的一个瞬间——上世纪70年代末的北方小城市,一个女孩发疯一般在街上驶过,脸上是肆无忌惮的笑容,身后是一个巨大的降落伞。最终梦想没能实现,她只能用仅存的执着去守护这个梦,在为了夺回降落伞脱掉裤子之时,在多年后重遇初恋之人时,她的执着吓呆了所有的人。这一刻,我们开始怀疑,梦想其实没有离开过我们,只是我们没有那样的执着。
哥哥的故事似乎是最为幸福的,因为他是个智力不全的傻子,俗话说傻人有傻福大概不是骗人的。父母由于儿子的缺陷而一生内疚,只想把最好的都给了他。母亲每天晚上为哥哥在头顶上针灸,每年过春节的糖果要留最多给哥哥,哥哥骑车洗澡必须要弟弟服侍左右。当情窦初开的哥哥瞧上了一个丰满漂亮的姑娘的时候,贤良保守的母亲义无反顾找到了女孩,硬塞了钱乞求她见傻儿子一面。女孩出尔反尔失了约,于是哥哥的初恋和唯一的爱情就这样匆匆溜走了。不过,正因为永远“长不大”,哥哥的“傻事”却更让人无言以对,这些“傻事”也成为他人生仅仅的坚守。
傻子总是电影里被戏弄和侮辱的对象,哥哥也不例外,虽然在家里有父母守护,社会可不如父母仁慈。一帮小霸王总以占哥哥便宜和玩弄他为乐,把最重的活都扔给他,干完后奖励一盒香烟。哥哥却不以为吃亏,辛苦了一天的能赚到一盒烟就心满意足了,还笑嘻嘻地把小霸王当成朋友。以哥哥停留在童年的智力是不能理解自己吃了什么亏的,于是当他自豪地把自己赚来的“酬劳”孝敬给父亲的时候,他无法明白父亲的愤怒是为了什么,只好偷偷把父亲丢掉的烟盒藏在纸箱里塞在床底下保存下来——因为这是他的酬劳和财富。多年以后,哥哥娶了个瘸子,开了间食店,日子“正常”得近乎幸福了。这时,当年的小霸王牵着挺着大肚子的妻子找到了他,低声下气地向他借钱度日。哥哥傻笑着答应了,他为了能帮助从前的朋友而掩不住地高兴,决定把最珍贵的财富给兄弟。他叫小霸王第二天来拿“钱”。当天晚上,哥哥从床底下翻出了尘封了的纸箱,里面是他年轻时干活的所有酬劳,他一直坚信这些烟盒是最值钱的财富。第二天,他把箱子给了小霸王,当箱子被打开的一瞬间,哥哥自豪满脸,小霸王脸上却霎时失却了颜色,此时一股浓重的酸味同时冲进了我的鼻子
弟弟,他是最小的孩子,最小的孩子是否都是最脆弱的呢?我们不能胡乱定下这个答案。弟弟曾把身上所有的钱给了姐姐,为了她能够实现当伞兵的梦想;弟弟曾经厚着脸皮帮姐姐买了在当时上不了台面的《性知识手册》;弟弟也曾经因为哥哥是傻子而不肯承认他,并在众人围殴哥哥的时候,冲上前去给了哥哥最狠的一击。最后,弟弟由于一幅裸体画被父亲逼迫退学而离家出走,重回家乡后成为了靠妻子卖唱为生无所作为的男人。可我相信,弟弟的所有青春和梦想在冲向哥哥的那一击中已经全部崩溃。我们在人生中将会遇到多少次的崩溃,不到最后一刻也不得而知,但《孔雀》的开屏却是崩溃后的灿烂。也许是因为我们猜想不到自己原来是如此坚强,竟可以安然走过那些忧愁的日子。走过后,正如三兄妹一样,甚至没在影片最后看到开屏的孔雀,但孔雀确实为他们展开了羽毛。
-----------------------------------------------------------------------------------
《孔雀》:一首充满人文关怀的平民史诗
在《孔雀》获得第55界柏林电影节银熊奖评委会大奖的第二天,我在新东安电影院观看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片子。影片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个平民五口之家的生活中徐徐展开,以三段式的结构描述了姐姐、哥哥、弟弟的生命状态以及他们与父母、社会之间的情感冲突。影片如一壶韵味深长的浓茶,把那个年代的平民生活展现得如此完整和深沉,镜头冷静含蓄地将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理想、成长、冲突组织成一首隽永真实充满人文关怀的史诗,让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很容易通过影片来回忆与审视自己。
正如事先预料到的那样,本片大量使用了静止长镜头,非常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力,可喜的是所有演员都没有让人失望,特别是张静初饰演的姐姐、黄梅莹饰演的妈妈、冯瓅饰演的哥哥,他们的表演都有着内敛的张力,让人印象深刻。有几个长镜头直到现在依然回味无穷:姐姐去小树林要回降落伞、一家人看着母亲用老鼠药毒死一只鹅、在大雨中抢救要被淹掉的煤堆、以及最后那个等待孔雀开屏的长镜头,顾长卫就在这样一些平淡的场景中展现着长镜头的力量,看下来非常过瘾。影片中的情感力量也非常触动人心,特别是姐姐在片头和片尾的两个情节让我感动异常热泪盈眶,一是姐姐逆风吃力地骑着自行车,牵引着的降落伞随风张扬,一如张扬着她的理想;二是多年后姐姐见到当初暗恋的解放军平凡得就象身边经过的任何一个路人,蹲在蔬菜摊前痛哭,这也是理想彻底幻灭的时刻,无声的痛哭实在是震撼人心。
在这个电影越来越急功近利的时代,当张艺谋之流纷纷去拍所谓的武侠商业大片之时,顾长卫的《孔雀》无疑给中国电影带来了一部高水准的艺术大片。据说,影片在送审之前以及审查之时还删剪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情节,包括弟弟的同性恋和暴力情节,事实上在现在的影片中弟弟的暴力倾向已经在想要毒死哥哥和用伞刺杀哥哥中完全凸现了出来,但还是觉得弟弟这个人物还可以挖掘得更丰满一些。顾长卫说将以DVD方式推出导演加长版,在期待的同时,只希望六区DVD制作者不要让我们太失望了。
-------------------------------------------------------------------------------
《孔雀》:生活的真相
电影结尾动物园里的孔雀挪动着巨大丑陋的屁股,摇摇晃晃的向着镜头慢慢的转过身来,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种多么离奇荒谬的生物啊,展开的巨大鲜艳的羽毛简直让我有点儿恐惧,这么花哨的屁股到底美在哪里啊?我陷在电影院的椅子上恍惚的想着。
顾长卫的电影《孔雀》伴随着这个灿烂得有些晃眼的开屏结束了,虽然没有演职员在场,观众席里仍然响起了短暂的掌声,放映厅里爆满的景象也为人民群众对国产优秀文艺片的饥渴程度作了最好的注解。整个片子基调冷静而且压抑,摄影机率领观众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略带残忍的观察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变迁,看完让人有种半天喘不过气儿的沉重感。而影片在情绪的控制上却又能始终保持理智,既没有出现那种廉价的催泪情节,也没有强行安排观点道理。色调偏冷,朴素自然,宛如寒冷冬天里郊外的阳光,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构图相当讲究,画面几乎摒弃了所有点缀,情绪都被深深埋藏在最下面。
故事虽然具有时代背景(大概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但内容并不具备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就是展示年轻人的理想是如何被现实生活逐渐碾碎的。很奇怪电影以三段式的方式分别讲述姐弟三人的故事,看不出来这样的安排有什么特别的好处,而且每段的开头都以全家人围坐在公共走廊下吃饭的场景开始,伴随弟弟的画外音,往复三次略微显得有点儿复杂絮叨。
这是个非常普通典型的中国家庭,关系复杂混乱,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交流,大概是出于愧疚,他们将所有的爱都简单的分配给了自己那个痴傻的儿子,傻哥哥自然而然的将自己视为家庭中心,尽管在外面受到歧视与侮辱,在家里却能为所欲为的享受姐姐与弟弟的忍让以及父母的溺爱。姐姐是那种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个性极端,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直到最后幻想被层层剥落,她只能重新被击落到现实生活的尘埃之中,重复父母循规蹈矩的生活脚步。而弟弟是个尚未经历青春,就已经老去的孩子,外出的几年时间像一场梦,醒来时已然百无聊赖垂垂老矣。他们之间的情绪不是简单的爱或者恨,他们对于生活的态度也不是简单的享受或者绝望,所有的对立与关爱,痛苦与失望,温情与伤害,复杂的交织于内心之中让人不堪承受生活的沉重。
这电影里安排了一些貌似混乱的情节,比如姐姐缝制的降落伞被流氓男青年果子抢走,为了要回降落伞,姐姐竟然主动脱掉裤子,露出白晃晃的大腿,果子惊诧得不知所措,慌忙转过身去用猎枪冲着自己的脚放了一枪,痛苦的嚎叫声响彻树林。这样的情节貌似不可思议,但却展示了一种非常真实的混乱而又纯洁的心态。同样印象深刻的段落还有弟弟想用老鼠药毒死哥哥,被姐姐发现制止了,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母亲突然当着大家的面儿,用老鼠药把哥哥最喜欢的鹅毒死,那只鹅痉挛的扭曲着脖子,这大概是全片最为暴力残酷的画面了,导演用这个恶作剧般的段落狠狠刺激了一把观众的神经。而电影最让人动容的段落来自影片的最后,姐弟三人的故事重新交错到一起,姐姐终于堕入正常人的生活,希望可以结婚生子,而心底里最后的幻想,就是能有个人能真正的爱自己,即使他并不生活在自己的身边也无所谓。但当她在大街上遇到果子,而果子完全已经认不出她的时候,姐姐最后的幻想也被残酷的粉碎了。跟弟弟一起蹲在地上挑西红柿的时候,姐姐突然侧过脸去,痛苦不堪的表情真让人动容。
演员的表演上,张静初演的姐姐略微有点儿紧,尤其是开始暗恋男伞兵的时候,很多表情貌似有些夸张。吕玉来把弟弟沉默压抑的性格演得很好,但是他的情节跳越比较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删减的原因,感觉他的故事是可以更加流畅的。哥哥是个界乎于傻和混之间的角色,可以理解为一个精神上的避世者或者局外人,他躲避开所有复杂和凌乱的情绪,依靠本能行事,并最终成为全家生活得最为成功的角色,或许可以把他看作是导演对于时代的嘲讽。略微遗憾的是,最后那个翻出一箱香烟助人为乐的情节有点儿故意煽情的嫌疑。
最后提一下里面的怀旧情结,导演刻意的加入了大量代表七八十年代的符号事物,你会目不暇接的看到往点滴瓶子里存放西红柿,自己制作松花蛋,制作蜂窝煤,看到鲜红的画着女手扶拖拉机手的十元纸币,看到大白兔奶糖,这些不厌其烦的怀旧癖虽然可以直击那些成长于那个年代的观众的心脏,但过犹不及的是,有时又显得怀旧的目的性太过明显了。不过一定要说的是,这片子的服装做得特别特别好看。
基本上,这是一部冷暖自知的电影,导演所处的客观立场使得每个人都能从电影里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或者温暖,或者残酷。而事实上,生活的真相就是没有真相。

「电影 孔雀」 - 电影孔雀深度解析

孔雀这部电影源于哪部小说

源于。你母亲孔雀和你父亲孔龙的爱情故事

电影《孔雀》解读赏析

“其实我原本讲的恰恰是理想的重生,但是重生就意味着一定到先幻灭,然后才能重生。”
——顾长卫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河南古城安阳,某个五口之家在剧烈社会转型时期,分三条时间故事线,分别叙述了姐姐(张静初饰)、哥哥(冯瓅li饰)、弟弟(吕玉来饰)踏上不同的人生之路的故事。

影片整体色调阴郁,

没有颜色与颜色之间的那种强烈的对比感,整部影片下来唯一一次给人眼前一亮的一抹亮色就是姐姐为了实现做一个伞兵的梦想缝制出了一个浅蓝色的降落伞绑在自行车的后面然后骑上自行车让降落伞能飞起,把自己想象成一名伞兵在大街上快乐的肆意宣泄,
这也是影片中唯一一次鲜明的人性解放。虽然很快就被母亲所阻止,但这体现出人性的解放与压抑之间的的一次较量,正因如此影片的时代隐喻性很强。

而我之所以推荐这部影片也不单单是它的时代特色,更重要的是它很符合影片反高潮手法的运用。电影作为一部传递艺术的形式载体,自然少不了人物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可是顾长卫在影片中却便显出了很好的克制力,他在做试图避免所有的会拖累剧情的冲突,这无疑会影响观众渴望渴望在影片中看到打破矛盾或化解冲突的心理,甚至会让人有一种“这就完了?不应该是怎样怎样的么?”的困惑。比如姐姐为了从小混混果果手中要回自己的降落伞而在小树林里脱下裤子,

这一行为反倒让果果不知所催起来而朝天空放了一枪,画面也就到此为止。即使影片最后姐姐的幻想破灭,也只是极端压抑的哭了一次,仅此而已。

影片中的五口之家每个人都有着很鲜明的时代特色,母亲是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一种压抑的爱,作用在每个人身上,却因为它的压抑而终究不能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而父亲这个存在感最为薄弱的人只有在惩罚过程时才会发挥作用,因此代表着那个时代维护秩序的法和纲常伦理。

姐姐的性格特色则最为鲜明,代表着那个时代所有的追求幸福和爱情以及美好生活的群体,不甘于枯燥的生活,热爱艺术,

爱上一名伞兵却因为伞兵和别的女人玩耍醋意大增而放弃计划,

不承认弟弟的出走认为弟弟去做了一名海军。当热烈、反抗、天真、无知、高傲…这些特质与时代的强烈冲突是她悲剧的根源,幻想无法立足于现实的话,注定只是空中楼阁。

哥哥则是代表了一类自私,懦弱,无能的一类人,这类人外表的憨厚老实是他们的外衣,而哥哥的智力低下则暗示了他们的行为不加理智的约束,纯粹的欲望,所以他心安理得的享受着全家人的伺候,面对强大的敌人则是被恐惧和懦弱支配,赤裸裸的追逐女色不惜耍小聪明欺骗母亲,最终娶了一个粗俗、陂腿但精明的女人过日子。

弟弟则正像他说的那样“沉默的像一个影子”但是虚荣、压抑、心思敏感。他能够感受到家里人的爱都在哥哥身上但从不把自己感受说出来,他为了不被同学嘲笑而不承认自己智力低下的哥哥,在众人把他哥哥当做流氓殴打时,他甚至是出手最狠毒的一个。

他在青春期偷偷画出女人的裸体而被父亲赶出家门,

他的性格本质就是恋母情结,惧怕母亲、依赖姐姐,因为女生的帮助而心存好感,而最终被心仪女孩的嘲笑和打击让他丧失了对爱情的憧憬,所以他最后才会选择一个比自己大很多甚至有孩子的女人生活,只因为这女人能够养活自己。

正向顾长卫所说,他想要讲的是重生。而影片中也都得以重生,只不过都是畸形的。

姐姐最终放弃了幻想找了个人嫁了,却没有交代是谁,而我却希望是影片中唯一和她有过情感交流的果果,为她挺身而出的果果,始终记挂着她的果果,但是这注定只是一个念想。哥哥最终由妻子约束了起来,

弟弟则完全成了一个靠老婆供养的废物。

影片的最后孔雀终于打开了屏,在镜头里仿佛炫耀似的转了一圈,那美丽的羽毛曾经是他们三人的幻想,而当孔雀转过去露出的丑陋的屁股才是生活给予他们的现实。

这部影片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就是那种不咸不淡的真实感,里面没有歇斯底里的吵闹,也没有人物之间情感的语言表达,人物之间只很少的交流,全凭行为特征来一点一点的带动情感的升华。

导演在像是在烧一壶水,却只是把温度控制在温水的程度,初始会给人一种乏味感,但久了你才会后知后觉得发现这个温度就是生活的温度,它像在温水煮青蛙似的不可抵抗的缓慢消耗和改变一个人,个人的抗争显得渺小而徒劳。

最后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生活像一块嚼烂了的牛皮糖,实在乏善可陈,我们最终都将回归平庸和世俗,那也是所有的艺术作品扒开外衣后的本质与内核。

因为没有哪一个伟大的艺术家是对生活没有深刻认识的,而越是认识越是想要逃离的冲动才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

孔雀的影片评价

《孔雀》自在而恬淡,尽管小径分叉、水雾迷离,却是一次向人性深处的远行。这是一部自诩云淡风清的中年人追忆、反省青年时代的电影。顾长卫强调戏剧性,用矛盾的剧情与刺眼的场面来刻琢人物,令人动容,却不失矫情。但是对规律、情节与人物特质的强调,导致现实主义被矫枉过正;于是人物和剧情里,多少都可找到断裂与罅隙,无奈这些断裂与罅隙却是影片表现力的呈现重点。镜头用尽心思,可惜技术先行,使得影片情节剥离、场景唐突、人物分裂。再说到风格。结尾处这种明显的意象主义,对于《孔雀》基本稳住的写实主义基调来讲,何止突兀,简直是一种自毁(外滩画报评) 。
《孔雀》整部影片以灰色调为主,细腻流畅,演员表演真挚朴实、细腻入微,演员们的“无名”还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主人公戏剧化,在绝望中给人一些温暖(扬子晚报评) 。
《孔雀》虽然主题稍显沉重,但是还原了一段过去的生活,而且人物命运足够的有力,足够动人(南方网评) 。
《孔雀》不是一部中国片,这是世界的电影,是可以在任何国家、任何家庭中发生的故事(弗吉尼亚记者丹弗林评) 。
《孔雀》描写的故事是普通家庭的故事,很平淡,也很感人(德国记者玛丽莲评) 。
《孔雀》中的故事一个接一个地发生,而且很多地方让观众感到震撼,所以看起来一点也不觉得闷。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共鸣会多一些,但大多数西方人都能理解这部片子,因为影片中描绘的人性是相通的(丹麦记者史蒂芬评) 。

孔雀这部电影拍于多少年代

《孔雀》是一部由顾长卫执导,张静初、吕聿来、冯瓅、冯砾主演的剧情片,于2005年2月18日上映。
影片讲述了生活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北方小城市安阳的一个五口之家的故事。

相关推荐: